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安徽省示范特色学校

首页
论文著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科研 > 论文著作

浅谈中职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 2015-09-23   撰稿:    审稿:    签发:    阅读次数:

浅谈中职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

霍山县高级职业中学   徐兆才  洪松林

【摘  要】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崭新课题。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始终坚持改革为创新,在对文化课进行不断改革的同时,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整,突出专业课程综合化,注重专业技能操作,建立完整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中职学校   课程与教学   改革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性改革。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但每种智能不可能都得到充分开发,充其量是一、二种智能得以展示,而在职业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的数理智能较差,但不表明其他智能也差。而传统的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至于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的实施过程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设置应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开展的一系列课程改革目的就是建设 “发展型、学习型”具有职教特色的学校文化,就是要突出专业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我校成为学生将来事业发展的起点。

一、调整课程设置,建立校本课程体系
   1、文化课程的改革

由于文化课的差距导致职高生自信心低下,对学习失去兴趣,而文化课差距主要集中在数学与英语的学习上,对大多数职高生而言,他们主要出路是就业,而高深的数学内容和繁杂的英语语法学习对提高就业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抛弃不适应需求的国家标准,进行大胆的尝试,调整了课程设置,缩减文化课的课时,增加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的课时设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有很大的提高,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

(1) 数学课程改革。数学组调查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意见,在调查中发现:数学基础差、教材内容难和教学内容脱离专业实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对对口升学班开设数学课按国规教材,对就业班主动降低教学要求,删减了繁难内容,数学组制订了校本的教学要求和考试标准,在教学中与各专业更紧密地结合,同时为彻底贯彻课改精神,数学组编写并发行了《数学应用基础》教材,以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经验,与生产、生活更紧密的联系。

(2) 英语课程改革。英语教研组摒弃繁难的语法教学,自行编写并发行了《英语口语交际》教材,增加英语常用口语教学,加强口语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3)体育课的改革。为了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传统的体育课就是进行跑、跳、掷等专项练习,但学生并不喜欢这种上课方式,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针对这种情况,体育组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大胆改革,编制体育校本教材,并结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按班级授课的方式,转而推出根据学生兴趣组建教学模块授课的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4)增设通用技能课程。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根据实际需要,在压缩文化课课时的同时,增设了一些通用技能与素质课程,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弟子规课程、书法课程、普通话课程、计算机课程,还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在计算机专业开设了美术课程,机电专业开设CAD设计课程等,并且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积极要求学生参加劳动、财政等部门相关的等级测试,要求学生持多证上岗就业。
    2、专业课程的改革
    衡量一所职业中学办得好坏,是否有特色,培养的学生对是否能适应市场和社会,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关健是看专业的设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所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能否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因此我校对专业的设置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同时对专业课程的开设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把专业设置合理实用、课程综合化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作为专业建设的落脚点。                        

(1)专业设置的调整。多年来,我校仅有机电、电子、财会、计算机几大专业类,但没有专业细化,这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要,这对我校的发展和招生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因此我校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专业细化如电焊、钳工、车工、数控、动漫、计算机网络、文秘等一系列专业,拓展了我校的发展空间;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本着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精神,及时提出压缩计算机专业和财会专业的规模,重点发展机电、电子专业的战略,与江浙一带工业企业联合办学,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在不断提出新的专业发展战略、巩固我校骨干专业的同时,也适时取消和压缩了一些就业前景不广及我校师资设备不足的专业,如压缩农林专业的规模,取消了幼教、法律等专业的招生。

(2)专业课程调整。 现阶段,各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大多由国家统一规定,它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且大多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因此,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课程综合化“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同时,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也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呼唤,我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就突出了课程综合化和加强技能培养两大主题。

计算机专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评价体系的改革和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作法,而改之以综合评定,其内容包括:考试成绩、操行评定、社会实践、技能测试、参加技能大赛等多项指标;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技能的作法,取消了以QB、FOXPRO、C++等为代表的学生学习极难掌握的程序语言的课程,而加强以“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网页制作、设备安装”等为代表的技能训练课程,减少了必修课程的设置,增加了选修课,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上也以上机操作作为主要授课方式,并以模块教学的方式把选择课程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以达到“与其门门通样样庸,不如先专精一门”的培养目标;同时,为给学生将来就业拓宽门路,根据学生自主意愿,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同样记入学分档案。
    机电、电子专业:主要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革,综合课程可以发挥迁移的功能,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常常把某一学科领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领域,为此两个专业成为我校课题的研究,教研组各自编制校本的综合化教材,在课程设置中,以综合化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模块教学,加强技能训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得到一定的收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社会适应性,增加了学生将来自主创业决心。
    二、改革培养模式,形成生本教学特色

培养的学生能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能否受到市场的欢迎,这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过硬,专业技能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过去的培养模式是国家投入一定的经费,学校根据需要购置一定数量设备,学校的技能教学主要在实作室进行。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有利于学生对某种基本技术进行反复磨练,弊端在于(1)国家由于经费短缺,不可能对学校进行持续不断的投入,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严重滞后于技术的更新;(2)由于学校经费、场地、设备、耗材等原因,不利于学生全面技能的培养和检验,使得学生缺乏成就动机;(3)由于学校的相对封闭性及教师本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不能追踪最新的技术信息,不能向学生传授实际经验,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的需求。

因此,我校改革了培养模式,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突出技能操作,形成以学生为主,一技能操作为核心的教学特色。首先是对教师的培训,派遣教师到高校和职业技能中心进行培训学习,重点是突出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让教师到企业单位蹲点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其次,为了解决学校经费困难、无力更新设备的不足,采取与联办单位合作的方式,学校解决经费,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一般为2-3月)的集中实习和实作。在我校,机电、电子等专业就采取此种模式,此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实际锻练,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水平,同时,也看到了自己技能水平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造了学习动机;第三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把各行业及自主创业的成功人士请到学校为学生讲演,让学生懂得今后就业时应具备的各种职业素质,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努力方向。
   三、发挥课外功能,建立综合活动课程
    所谓综合活动课程,就是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使学生转向于活生生的现实的学习环境之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各课程编制模式。在职业中学,开设综合活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与被领导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综合活动课程在我校是与文化、专业课程并列的重要课程,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在我校综合活动课程有三个层次,代表不同的培养目标。
    1、第一个层次是在各教研组领导下开展活动,具有较明显的学科、专业特征。如英语教研组经常开展英语演讲、英语歌曲演唱等,从中锻炼了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信息组开展了多种活动:设计制作了学校网站、开展了大型的技能竞赛、动漫制作等,增强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还让学生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将来就业创造了条件;机电、电子教研组开展半天理论半天实践,加工了大量的企业产品,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2、第二个层次是在团委领导下开展活动。我校的团委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在团委的领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激发了学生文艺创作热情,丰富了同学们课余文化生活,还组织青年志愿者,在获得社会好评的同时,还得到了一定的收入等。
    3、第三个层次是由学校政教处牵头,由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增强了社会适应性,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服务意识,学会了正确与人相处,提高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得到加强,也增强了自信心。
    学校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认识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带来深刻变化,矫正了学生将来的就业期望,因此,学校决定把它作为一门课程长期坚持下去。
   四、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有利发展的评价体系。
   通过课程改革,必然带来评价观念的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以学校及教师的评价为主。在职业中学,学生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很差,用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单纯由学校及教师的评价,难以体现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学校学习好、表现好,并不能表明学生将来发展就好。因此,我校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机制,目的是突出职业学校特征,张扬学生个性,有利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全新的双重评价评价体系,由学校和社会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在学校,我们采取了评选班级之星的方式,取代以往以学习为主的方式,在班级中评选:学习之星、技能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管理之星、文明之星、文娱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勤工俭学之星等,然后在班级之星的基础上评选学校之星,通过班级、学校之星的评选,体现学生的多元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得以充分发展;同时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建立由社会,家庭、就业单位共同评价的机制,体现能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此文获安徽省2011年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