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论文 |
题 目:刍议中职课堂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作 者:蒋益斌
单 位:安徽省霍山县高级职业中学
电 话:18919735573
刍议中职课堂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安徽省霍山县高级职业中学 蒋益斌
【摘 要】:在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中,师生关系不仅是中职教学过程的核心,也是中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师生关系越来越呈现出新的方式与特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对话合作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应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 构建 师生关系 和谐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好坏对职业教育活动以及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中职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呈正相关。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获得支持的程度等都有可能通过学习动机影响着他们的学业成绩。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业的关注,相反,以冲突性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往往使之对学业失去兴趣,容易导致学生拒绝和辍学。
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中职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更具直接性。在日常课堂教学行为与交往中,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行为比其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体验到的歧视、拒绝、压制和其他一切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惧、自卑的惩罚行为都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他们可能会出现诸如神经质、羞怯、退缩、自卑、焦虑、抱怨和极端行为。这些行为表现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会持续他整个一生。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中职学生积极的课堂适应,如喜欢课堂、参与活动、学业能力较强,而冲突依赖型的师生关系,可能会引起中职学生消极的课堂适应,如回避课堂、不参与活动、学业能力较低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品质、经验、态度影响着学生自我概念、情感和认识模式的形成,使其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过程中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应,进而影响课堂教学。
那么,在新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课堂教学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一、热爱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尤其对那些身处逆境的中职学生,教师更要用自己的感情去温暖他们,用关心、耐心、爱心去呵护他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真实道出了真挚情感的重要。学生对感情是敏感的,能够体会其中的真诚与虚伪,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可见,教师用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细无声”的“滋润”,不但会使中职学生爱其所教的学科,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而且会促使他们的情感健康发展以及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
二、相互尊重,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他们早已习惯了教师的批评、指责,即长期得不到尊重,这对于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人们常说的“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就是在于教师“夸奖”学生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自信与自尊。但在中职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班主任在门缝窗外偷看上课,下课在学校附近到处抓早恋典型的情况,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尊重其个体行为。在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中,教师和学生是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个体,他们都具有各自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和平等的人格尊严。平等的人格尊严也只有在主体相互尊重的关系中才能形成,主体也只有具有平等人格尊严才能形成主体间的关系。因此,师生的交往和对话中,作为平等的主体,教师再也不是真理拥有者的象征,不是权威,不是“布道者”,教师不再垄断话语权,只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不再是俯首贴耳的、唯唯诺诺的“羔羊”。双方把对方看作是正在与“我”言谈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这样就要把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都参与到“我”与“你”的对话中。通过相互的倾诉,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充分地理解对方。同时,这也意味着自我向对方敞开了心灵世界,让对方了解自己。
人是感情动物,师生关系的融洽使学生愿意上他所喜欢的老师的课,他会期待上这个教师的课;同时,在喜欢他的老师课堂教学中,他会认为自己被尊重,从而能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中职课堂教学在和谐的气氛下进行,学生不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觉得有趣、愉快,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相长,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中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由师生双边活动的同构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支点构成的共存关系。在这种共存师生关系中,学生因需要发展而不断提高,教师因需要指导帮助学生而不断自我发展,二者互相促进,共同“生长”。因此,“要教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种“容器观”下的师生关系是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具体阐释,也是对作为教师知识储备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这种认识是将师生关系推向了不平等。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对教师只能仰视,教师相对于学生有绝对的权威,不允许学生在有半点的异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是命令,学生只能惟命是从,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舞台,教学往往成为教师演奏的“独角戏”。显然,这个“杯桶式”的师生关系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也不再是权威的化身。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孔子的教学中,师生共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批评。孔子也并没有简单的将教学看作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活动,而是采用辩证的、动态的方法理解教学。他意识到师与生、教与学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学生是不断成长的,学生可以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孔子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也重视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他认为师生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为是学生而谦让老师,“当仁,不让于师”。
《学记》中谈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同样,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知道不足,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当然,中职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主体间交往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合作并非意味着一方对另一方的简单的迁就和无原则的附和,而是在充分解读对方的基础上,通过思想的碰撞、冲突,最终达成的理解、融合和共享。因此,主体间师生关系倡导通过师生交往形成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对师生的共同成长负责。
四、理解、宽容,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多年的职业教育工作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认为某教师对他好,就会认真听这位教师的课,这门课的成绩自然就比较好;相反,若认为某教师对他不好,就会消极对待他的课,这门课程成绩自然不好,即教育中的“向师性”与“背师性”原则,中职学生渴望教师的理解,喜欢能读懂他们、理解他们、并与他们坦诚相待的教师。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为了获取知识与技能,还希望得到个人价值的体验,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快乐。因此,中职教师必须熟稔沟通艺术,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进行交流,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挖掘学生的真正动机,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总之,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背景下,中职课堂教学要提高其有效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引导学生更好发展的过程。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关注与尊重学生,理解与宽容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并能挖掘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激励学生自尊心,使师生关系融洽,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冯建新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
2、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