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安徽省示范特色学校

首页
基建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后勤管理 > 基建工作

霍山县职教中心(霍山县高级职业中学)规划设计说明

发布时间: 2011-10-16   撰稿:    审稿:    签发:    阅读次数:

 
第一章  现状条件分析
      1.1 项目背景
      霍山县职教中心(霍山县高级职业中学)位于风景秀丽的美女峰畔,淠河之滨,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学校,省电教I类达标学校,首批省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高中,六安市第一、二届“文明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教职工150人,其中高级教师51人。教学及生活设施齐全,教学楼、综合楼、实训楼、图书楼、商住楼、学生公寓楼、餐厅礼堂楼等一应俱全。实训场所完备,微机室、财会模拟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多媒体语音室、数控实训室、理化实验室、实习车间等实训设备应有尽有。
学校开设了电工电子、机电、计算机、财会、市场营销、旅游服务、文秘管理等十多个专业。近年来,学校推行目标化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数年对口升学率达100%。毕业生实行双证或多证上岗制度,有98%以上的学生取得初、中级技术等级证书。学校广开就业渠道,合格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职教招生大幅度增长,每年招生均突破千人。
职教中心位于霍山县, 迎驾大道以西,318省道以北,城市交通便捷,区位条件良好,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目前,学校以国内先进、省内领先、地方一流的要求,向国家示范名校迈进。
由于学校建校历史较长,发展和跨越的时期较大,规划中有一定的难度。
      1.2 设计依据:
      1.3.1建筑地点的地形图和其它有关资料;
      1.3.2《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
      1.3.3《安徽省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规范》
      1.3.4《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及建筑相关法规
      1.3.5《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
      1.3.6各有关专业现行规划设计规范、标准等。
      1.3 现状条件分析
      1.3.1自然条件
 
 
     (1)气候
     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冷热适中。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391.2mm,降雨量年际和年内发布不均,多雨年降雨量相当于常年的2倍,少雨年降雨量只有常年的二分之一。风向夏季多为南风西南风,其他季为东风和东北风,多年平均年平均风速为1.3m/s,最大风速为20m/s。
      1.3.2人文历史
      皖西名山—南岳山位于霍山县城以南2.5公里处,海拔405米。方圆八、九平方公里,南坡陡峭北坡平缓,南岳山原名天柱山,亦名霍山,又名衡山,近代又称之为小南岳。
     “小南岳风景区”是皖西地区的一处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区。山中森林茂密,资源丰富,据清代《霍山县志》记载,旧时南岳山“有天池、龙湫、风洞、石窗洞、白虎崖、试心崖诸胜;南岳祠、御风亭、万卷堂、云狮虎雨(虫名)、凌霄树、碧桃花诸迹”。如今天池、龙湫(井)、风洞、石窗洞、白虎崖、试心崖等自然景观仍不失它旧有的风采,千载古庙南岳庙再吐熠熠灵光。景区80年代批准为国家级“小南岳森林公园”。
      1.3.3基地现状条件分析
      校区地处丘陵地带,呈不规则形状,南北向长边最长628.4米,东西向最宽约347.5米。 整个园区地形比较平整,整体上呈南高北低,地势高低起伏不大。
通过对基地现状条件的分析,我们把霍山县职教中心校区规划的难点归结于以下几点:
     1)         如何使建筑与生态环境结合、并利用地形创造校园特色;
     2)         如何解决校园已建建筑与新规划建筑的衔接协调统一问题;
     3)         如何整合多元化的校园空间,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二章 规划原则和规划理念
      2.1 规划原则
      考虑到该项目的建设目标、功能、用途、现状条件、及建设基地的地形地势、周边环境等因素,结合当地有关部门的建设要求和建设标准,确定霍山县职教中心校区规划项目的规划原则如下:
如何契合职业教育建筑在当代的发展
      2.1.1  营造满足多元化的校园空间:当代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项的知识讲授与传输,而是教与学从两方面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是地域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实训方式的多元化。
      a.信息化校园
      以所处时代特征为指导:学校的校园网,信息点延伸到所有办公室、教室和教师家庭,学校每个教室尽可能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方便现代信息技术直接应用课堂教学。
      b.现代化校园
      综合霍山县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建设上体现建筑所独具的风貌,在延续当地传统建筑与历史文脉的同时,以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表达新与旧的有机融合。
     2.1.2 生态园林化校园
     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外环境现有自然资源、地貌,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校园环境,使校园内地绿化景观与地域自然生态环境相互统一。并在单体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和环保的要求。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同时加强校园环境景观的配套设计
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为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学院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2.1.3  营造模拟社会化企业化的实训场所:学校的本质并非一个为人临时使用的设施,而是心智教育的场所,是社会的简单模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职业的状态,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a.相遇空间的设置
     学校在提供有效的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用建筑空间创造一种“力”,将学生从虚拟世界中不断拉回到现实空间,将他们推向自然和人群,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与彼此、与自然“相遇”,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完成信息的交换和相互学习。
      2.2 规划理念
      2.2.1  功能设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卫生、日照、环境、空间融合与渗透,创造出优雅的环境,充分体现学校环境的健康绿色新概念。
      2.2.2  立面设计:庄重、简洁、大方、合理,做到美观与实用相统一;在设计风格、色彩、造型上要考虑互相匹配、协调。
      2.2.3  交通设计:在本次设计中,室外应考虑人流和车辆行驶路线;室内应满足消防规范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并设有明显的消防疏散标志,以便于师生的行走与疏散。在出现异常情况下做到交通畅通确保安全。
  第三章  总平面
      3.1 用地布局原则
      1、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日常的要求。
      2、解决地形特殊的校园的分区与交通联系问题,基地与外界、基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联系,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集散要求,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短捷。
      3、校区建筑布置应考虑总体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建筑与生态环境结合、并利用地形创造校园特色。
      3.2 总平面布局
      主入口设置在东侧迎驾大道,入口广场开阔,同时作为礼仪性入口;在校园南侧设置了一个次入口。
从南侧次入口经宿舍区、餐厅、校园中心共享区到教学区形成一条生活轴线。同时在生活轴线上、下两侧加了两条道路,一条直达宿舍区,一条到达餐厅,以方便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的联系。
      3.3 功能布局
     整个校区划分为六个片区。
     1)教学片区
      教学片区位于校园的中部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由教学楼和艺体楼组成。该区为育人的主要分区,学生在这里汲取书本的知识,探索知识的海洋。
      教学楼为原有建筑在该区的北边以教学楼建筑为中心,实验楼和艺体楼分处左右两厢,结合教学楼前的广场,体现该校育人的特色。教学楼为5层,层高4米,是学校原有的建筑。
      艺体楼为新建建筑位于教学楼的西侧,共4层总面积约2600平方米,一层为室内体育馆,基本设施齐全。2、3层设有美术部、摄影部等。4层设有音乐部、书法部、舞蹈部等。
 
      2)综合办公区;
       综合办公区位于校园的中部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正对校区的主入口的大门,为新建建筑物。
       综合办公楼是综合办公区的主体面积约4500平方米,层数为6层,一层高4.2米,2至6层为3.6米;综合办公楼一、二层为图书馆,3至6层内设教师办公、网络中心、学生教室和行政办公室等。
       3) 中心广场区:
       位于校园的东面,连接大门广场区。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主要由雕塑广场、升旗广场中心景观大道、亭廊广场和中心绿地组成。主入口位于新校区东侧中部。大片的硬地铺装既方便的学校的管理又能给学生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是主要的集散场地。
       雕塑广场位于该区的中间由雕塑、喷泉、广场柱等组成,周围道路环绕。升旗广场位于该区的北边,中间设有升旗台,此广场主要为在校师生聚集场所。中心景观大道位于该区的东边,两边设置树阵主要是降低道路的噪音,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亭廊广场位于该区的南边,为该校师生休闲活动场地,大面积的铺装基本满足在校师生的需求。中心绿地位于该区的西北端面积达2600多平方米内设环形人行道方便在校师生在综合办公楼和教学楼之间穿行,该部分内设有一个水池,主要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
      4)生活区
      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生活1区和生活2区。生活1区位于校园的南侧,主要有餐厅、女生公寓、男生公寓等。生活2区位于主入口的北侧,主要为教职工宿舍。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更有精神的去做其他的事情。良好的生活环境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质。
       5)运动区
       主要位于该校的西边,面积达28000多平方米,主要的由400米运动场、羽毛球场和篮球场组成。在400米运动场的北边设置沙坑器械场地及铅球投掷区,南边设置跳高区。羽毛球场有四个。篮球场有八个,基本满足在校师生的需求。
       6)实训区:
      位于校区的北端,此地的面积约40800多平法米,布局了2栋实训楼和4栋实训生产车间。可同时安排2至3个班级专业实际训练
      7)大门入口广场区
     大门入口广场区位于学校的东面,大门的宽度为3米,两边设有门卫,在该区的北边设置了停车场,共有47个停车位。
       3.4 空间组织
       规划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校园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
      (1)空间序列
       从东侧主入口——综合办公楼——体育运动区形成一条校园主轴线。
       从南侧次入口——餐厅、宿舍——校园中心共享区——教学区形成一条轴线。
     (2)多样复合
     A、尺度与氛围的对比——教学建筑形式规整,体现学术的理性和秩序;
     B、开合收放——通过建筑与绿化的不同围合及线性联系轴对不同区域的穿越,塑造变化多端的公共空间。
     3.5 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3.5.1 道路系统规划
      车行——本次规划设置东面迎驾大道一个主入口和南侧一个次出入口,校园次入口为后勤入口。对主入口进入的机动车施行交通管制,除特殊车辆外,一般的车辆都停留在校门两侧停车场;校园教学区形成环路,满足机动车的需要,同时保证内部使用空间联系不受干扰。
     在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校园主环路为主干道级,采用10米宽路,两侧设绿化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避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校园次干道采用6米宽路,消防车可通行。
      3.5.2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主要布置在西边的运动区和中部中心绿地以及主入口南侧集中绿地块。并通过道路绿化,将各建筑组群的绿化联为一体,创造独特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校园环境。
中心绿地适当安排水池,采用园林手法设计雕塑、小品等。
      4.1 竖向规划
      校区地处丘陵地带,呈不规划矩形,南北向长边最长628.4米,东西向最宽约347.5米。园区地形比较平整。
      竖向规划:结合现状图及自然地表条件,依然采用南部略高北部偏低的走势,以利于排水。
       第四章  建筑设计
      设计原则
      建筑风格以现代手法为主,体现科技发展;建筑造型简洁大方,大气中又不失对细节的精致处理。主要建筑装饰材料为面砖,局部采用玻璃幕墙,使整体校园风格富有时代朝气。
      新规划建筑概况
     1.综合办公楼;
      综合办公楼是正对南侧入口广场6层高的建筑,是全校的标志性建筑。综合办公楼总建筑面积约4500㎡,一层层高为4.2m,2至6层层高为3.6米,室内外高差0.45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
      建筑平面:建筑物功能布局明确,分布合理。内部功能分为三部分:一层为自然科学类和文学艺术类书籍,二层为报刊阅览室和普通阅览室,三、四层为普通教师和办公室,五层为办公室、网络中心、收发室等,六层为行政办公室。每层四部封闭疏散楼梯,男女卫生间各两个。
      建筑立面:建筑整体形式体现了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建筑立面处理虚实结合,厚重的墙面结合轻灵的玻璃幕墙,强调统一中的大气。由于综合办公楼楼处于学校的中心,所以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构图布局,但由于学校的具有活力和对于科技感向往的性质,所以建筑细部的处理采用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语言。使得立面既有现代的适度超前感,又不失整体立面感觉的大气稳重。
建筑采光与照明:设计注重建筑自然通风与采光,满足采光系数要求,节约了部分能源。
      2.艺体楼:
      艺体楼位于西南面,是以运动、会议、演出为主的功能区,主体1层局部4层。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
      功能:主体一层为室内体育馆,北端2至4层主要为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用房。艺体楼立面处理上局部体形作变化,突出活泼多变的形象。
      3.餐厅:
    餐厅总共有1800多座位,可同时满足2000学生就餐的需要。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总建筑面积3738㎡。
      建筑层数3层。功能分三部分:餐厅、教师餐厅、厨房等,功能清晰明确,便于管理和使用。餐厅平面布置避免进餐人流出入、售菜窗口等流线的交叉。厨房的主副食操作之间互不干扰,加工流线短捷、不迂回,严格做到生熟分开,干湿分离。
    建筑形式追求简洁、典雅,采用格构墙的形式,形成有韵律感的立面造型,配合大面积的玻璃窗,刻画出大餐厅明快、高效的建筑个性。
      建筑采光与照明设计注重建筑自然采光通风,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第五章         结构
 
      5.1设计依据
      工程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主要依据有: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一2002
      5.2抗震设计 
      本工程按抗震七度设防,地震加速度为0.15g,二类场地土。
      5.3使用对荷载的要求
     1.不上人屋面      0.5 kN/㎡
     2.上人屋面        2.0 kN/㎡
     3.卫生间          2.0 kN/㎡
    4.走廊                   2.5 kN/㎡
    5.普通楼梯               2.5 kN/㎡
    6.消防疏散楼梯           3.5 kN/㎡
    7.门厅                   2.5 kN/㎡
    8.教室、会议室           2.0 kN/㎡
    9.阶梯教室               3.0 kN/㎡
    10.书库、档案室          5.0 kN/㎡
    11.食堂、餐厅            2.5 kN/㎡
     其他荷载根据具体情况另定
    5.4结构方案设计
    结构选型
    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第六章管网综合设计说明
    设计原则
1)本工程管线包括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0.4kV电缆,10kV电缆、电信电缆。
2)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
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
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
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
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详见下表:
序号
1
2
3
4
5
管线名称
电力
电信
给水
雨水
污水
最小覆土深度
非车行道下
0.50m
0.70m
0.60m
0.60m
0.60m
车行道下
0.70m
0.80m
0.70m
0.70m
0.70m
6.1 电力电信工程规划设计说明 
供电电源及负荷等级
从城市变电站引入一路10kV的电力线,接入校区配电房作为校区的供电电源。根据规范,综合办公楼和体育馆建筑的消防、事故电源为一级负荷。其它楼的消防、事故电源为二级负荷。其余均为三级负荷。
用电负荷
采用负荷密度法计算用电负荷,同时系数为0.8。
供电系统设计
综合办公楼配电房建议新设在主入口的一侧,同时增加一台Dyn11-450KVA环氧树脂浇铸低噪声干式变压器。
无功补偿均由各变电所统一考虑。在变压器低压侧设置成套静电电容器自动补偿装置,以集中补偿形式使高压侧功率因数提高到0.9以上。
低压配电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消防设备采用二路电源供电,未端自动切换。
干线采用电缆在竖井内或电缆桥架上敷设支线采用铜芯塑料线穿管暗敷设消防及其动力设备供电采用阻燃或耐火型铜芯电力电缆,沿强电竖井垂直敷设在电缆桥架内引至各用电点。
本工程接地方式为TN-S制,严格禁止PE线与N线相接。各外露导电体均用PE线与接地体相连接,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设计标准
用电负荷按下述标准估算:综合办公楼楼、体育馆按100W/m2 , 其他各楼按50W/m2。
照度设计标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300LX。
各建筑物公共交通部位采用声光双控的节能开关和节能型灯具。
各建筑物内均采用高效节能荧光灯具。
在消防泵房、变电所,主要通道等地区加设有30分钟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以备电源消失情况下人员能顺利疏散。
防雷
本工程采用联合接地,电气接地与防雷接地共用。均利用基础内钢筋作接地体,钢筋网应具有贯通性连接,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
各建筑物屋顶女儿墙及水箱顶部四周设避雷带,避雷带明敷。利用大楼四周现浇立柱内主钢筋引下,并与接地系统连接,以防直接雷电。
电话/电脑网络通信与结构化布线系统
校区电话通信采用虚拟电话总机系统,在综合办公楼设一电话交换间,电话系统连入市话网。在各楼内各部门办公室、各个机房、管理室等地设有电话,都可以拨打市内、院内电话,有部分电话根据工作需要开通IDD、DDD及FAX功能。
在综合办公楼独立设置一套电脑100M以太校园网络系统,在楼内自成系统,系统与各子系统的连接采用光缆,各子系统内部连接采用5类UTP-4P双绞线。各建筑物内预留电脑网络信息点。教学办公建筑每60平方设一个信息点。宿舍每户一个信息点。
有线广播系统与消防广播系统
在各建筑物内及主要出入口设扬声器。平时播放背景音乐及通告,发生意外时作紧急事故广播。
有线电视系统
有线广播系统连入市有线电视网。各建筑物内按照相应规范设电视终端。
安保监控系统
在各幢楼的走道,大厅均设电视监控,安保监控系统采用媒体矩阵切换控制主机。并和校部安保监控室联网。
消防报警系统
1) 根据规范要求,在综合办公楼设置一整套火灾报警系统。
2) 在综合办公楼设一消防控制室,内设置一台集中报警控制器及必要的消防控制设备,在综合楼各层主要疏散通道均设感烟探测器,在主要疏散通道口设报警按钮和警铃,并设火灾广播系统。消防中心对消防泵、喷淋泵可进行直接启动和关闭,并且有联动控制功能,对各消防设备有工作显示。
3)在各楼门厅、阅览室、大会议厅、机房、教室和安全出口设置安全出口标志灯。
在疏散走道、楼梯间及其前室、楼梯半平台、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灯和疏散照明灯,疏散指示灯采用带镉镍电池的三线式灯具且连续供电时间不少于20min,疏散照明及应急备用照明供电均采用双电源末端切换装置,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和重要场所能继续工作。
6.2给排水系统工程规划说明
生活给水系统
由市政给水管上引入两根DN200进水管,经计量后引入校区并形成环状管网。保证校区内的生活用水并提供室外消防用水。
消防给水系统                                 
室内消火栓系统消防用水量为15L/S,火灾延续时间为2小时,设置有效容积为108立方米的消防水池一座,由消防泵加压后供给校区室内消防用水。
室外消防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供水压力≥0.25MPa)。
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5L/s。
室外采用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合用管道系统。设室外消火栓,其间距不超过120m,距道路边不大于2.0m,距建筑物外墙不小于5.0m。管材采用管内壁涂塑球墨给水铸铁管。
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给水系统,由城市自来水直接供水,发生火灾时,由城市消防车从现场室外消火栓取水经加压进行灭火或经消防水泵接合器供室内消防灭火用水。
从本工程市政道路上的自来水管上接两根DN200mm给水引入管,进入用地红线后与本工程室外环状给水管相连接,形成双向供水。
排水系统
室外污水工程设计
    1.本工程采用生活污水与雨水分流制排水的管道系统。
    2.本工程设两处污水汇集处理池,然后生活污水汇集并经污水池处理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3.室外排水管道采用埋地加筋硬聚氯乙烯管。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全部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和盖座。
室外雨水工程设计
    1.区内雨水排入城市雨水管道。
    2.室外道路边适当位置设置平箅式雨水口、收集道路、人行道及屋面雨水。
    3.本工程范围内雨水管设排出管,排入城市雨水管道。
    4.室外雨水管道采用埋地加筋硬聚氯乙烯管。
    5.雨水口、雨水检查井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筑。
管材
1) 给水管
室内给水管均采用PP-R给水塑料管。室外输水干管采用内涂塑球墨铸铁管。
2) 排水管
   室内:污废水立管采用PVC排水塑料管,设伸顶通气管;屋面、阳台雨水管采用UPVC塑料雨水管。
室外:采用加筋硬聚氯乙烯管。
环保节能
1.各种水泵采用低噪音、节能型产品。水泵基础设置联结板、隔震器等以降低噪音,水泵出口采用橡胶密封圈。
2.卫生设备选用节水型。水龙头采用陶瓷阀芯。
3.水箱、水池进水控制阀采用浮球控制阀。
 
 
 
 第七章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m2
138888
 
2
总建筑面积
m2
54895
 
原有建筑面积
m2
39634
 
新建建筑面积
m2
15261
 
3
建筑占地面积
m2
19277
 
原有建筑占地面积
m2
14167
 
新建建筑占地面积
m2
5110
 
4
建筑密度
13.88
 
5
容积率
 
0.40
 
6
绿化面积
M2
34984
 
7
绿化率
26.5
 
      
 
 
 
 
 
 
 
 
 
3
总建筑面积
m2
7402
 

上一条: 艺体楼效果图

下一条: 餐厅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