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霍山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清脆的金属敲击声与热烈的师生讨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昂的“混响”乐章——这是该校打破传统教学窠臼,重构课堂新生态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突破传统理念束缚困局,该校通过数控机床前的数字编程、机械加工实训室里的模型锻造、现代农艺大棚中的蔬菜嫁接等新的教学方式,勾勒出一幅职教课堂所特有的崭新图景。
机械加工实践课堂
“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而我们的课堂还在照本宣科,理实分离,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必须彻底改变。”该校校长倪林介绍:“面对新形势,职业学校亟需进行一场深刻的‘课堂革命’”。
近年来,该校提出以学生技能操作为核心,实行“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模块化教学方式,有效增强专业实践课教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通过论证,该校首批遴选出汽车应用与维修等5个专业开展试点工作,经过反复实践,这项改革现已涵盖该校开设的所有专业领域。
电子焊接实践课
在智能制造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全程参与到企业订单的图纸识读、数控编程、零件加工和质检评估等工作。如今,这种项目式学习成为该校教学的一种新常态。
“过去我们对着黑板讲原理,学生总走神;现在我们对着机器说过程,他们的眼睛都是亮的。”数控专业实训课指导教师周光永还发现,实操中的认知错误其实正是教学的最佳契机。
在机械加工车间,新“学徒”在老“师傅”的指导下,精心打磨着刚出炉的金属制品;茶叶制作实训室,22级现代农艺专业的学姐弯下身子,手把手地指导学弟学妹烘焙霍山黄芽……。这种“教室即车间、车间即课堂”的变革,渗透在职校校园的每个角落。此外,该校综合教改的成效正在从课堂向课外辐射:如学校从企业聘请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与县内企业共建“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等多个实践基地;与迎驾集团、应流集团等多家企业联合开办“冠名班”和新型学徒制“工学一体”班,实现产教融合。
该校还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新建汽修实训中心等20多个实习实训室,申报承办车加工技术、综合车加工技术、VR设计与制作等技能大赛项目比赛;开展数控车铣加工、电子商务、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三个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24年,该校组织32个项目参加省市项目技能比赛,获省市一等奖8个、总奖项近50个;沈守国、葛俊杰、张晶等三位老师分获教师组省赛二三等奖。
技能大赛现场
把讲台变成操作台,让黑板变身孵化器,职业教育课堂的觉醒,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更是育人逻辑的重构。该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教学新生态,正在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打开更广阔的天地。